十年 · 相遇

今年入夏以来,我便时常主动地意识到毕业10年这件事。年初开始便参与了校友基金的工作,不断的往学校跑,在夏夜里慢慢地从东门开到荷塘畔,车里放着李健的歌,特别虚幻。想努力回忆起在学校的一幕幕,可是已经模糊,难以追忆。两周前还又去了生物旧馆,一进去扑鼻而来的实验室的味道,一点儿都没变。可是门口传达室的老大爷已经不见了,传达室已经变成了监控室,报纸架子早就没有了,门卫着着统一的制服,坐在门口兢兢业业的记录来访。回忆太多,说不尽。

这周还见到了5年未见的虫子同学。 问他是否意识到出国10年这件事,他说他意识到的自己在Columbia待了将近十年!莞尔一笑。虫子还是选择了做非常基础的系统神经学研究领域,我十分的佩服。从我目前的状态来说,已经不能接受和业界应用不直接相关的研究了。“结果”对我来说好像变得很重要……不过我仍然饶有兴致的了解了他所做的研究和实验方法,最后做出了送给他我PhD期间购置的神经生物学教科书的决定。回家找出这些大部头,发现自己已经忘的精光了,实在是惭愧不已。书籍能够到对的人手中才是最好的归宿。

无标题

开篇说到李健。他最近做了一个全国4所高校演讲,而感觉最有触动的就是清华那场。李健在清华的演讲朴实到了尘埃里,就是老老实实的站在那里告诉听众,他本科成绩不太好,而且在清华就是会有怎么努力也考不好的情况。然而他告诉同学们,这样不要紧,要有自己的小爱好、小兴趣,这些可以分散挫败感的注意力,而他则更幸运的在兴趣的路上创出了自己的天地。其实我就是这样一个学生,而且没什么兴趣爱好,4年里面每天都是苦苦的努力也考得不太好。我希望我本科的时候要是能有李健这样的师兄回来讲讲也许就释然了,但也许也不会。我想今天台下坐着的同学们也不一定有多少人能听懂他所说的。毕竟身处激烈的竞争中,怎能轻易服输,怎会认命大多数人终只能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呢。末尾问答的时候,一个大一女生无限崇拜的问了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李健回答的时候说了一句“如果你见到本科时的我,你肯定不找我当男朋友”。那女生极力否认,其实这便是生活。

周三限行,打车去上班。出租车里我和W大人说天气这么好,周末应该去爬山。然后司机师傅就丢来一句:可别去爬山,风这么大,爬山很危险!言之有理。于是我们又开始讨论去平地的选择。后来W大人到了希格玛大厦,我继续前行,才发现这个司机像极了我爸:秃头,大圆脸,圆眼睛。我觉得,这便是相遇。

雾霾中的娱乐活动

11月底下了一场大雪,洋洋洒洒下了三四天,终于拨云见日。我还买了一只红光LED灯,专门给植物小苗。不过天竺葵苗苗最终还是损失了几棵弱小的,留下了8棵,应该可以茁壮成长下去了。播种确实不易,从发芽到播种到长出真叶,30粒种子还是只出了8棵苗,这么简单的事情没想到也会有各种困难。

天气不好的日子里,周末窝在家看了热剧《琅琊榜》。果然是不负各路媒体盛赞,上半部分剧情十分紧凑,欲罢不能;后半部分情感细腻,终了一个悲情的结局,让我想起多年前的《大秦帝国》,智者终陨,留下一份不能完结的儿女情长,令人叹息。好久不看电视剧了,一部好剧让我发现原来少女心还在!本以为每天醒来处心积虑的工作加工作,世界早已变成黑白灰而不可逆转。我还不遗余力的把它推荐给我妈和婆婆,揣测其实她们的少女心也一直在。每个女性的心里都是有颗少女心的,一直都有。

其实现在周末也很少完全不工作了。周五晚上和W大人吃了火锅,之后看了电影《火星救援》(The Martian)。这片子比《星际穿越》轻松了不少,比较单纯的是太空自救和救援的故事,比星际少了紧紧的感情线,让人精神放松了不少,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星际穿越》真的是很有高度的太空科幻片,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感情线,全程都十分压抑,以至于我至今不愿重看。

说到科幻片,我很小就看科幻了。特别感谢我妈在小学时期给我选了无数高质量的图书,凡尔纳的每一个故事我都爱。不过以前我从来都觉得科幻就是科幻,是想象中的,一种小说形式而已,不会变成现实。然而,目睹最近3年来技术的飞跃发展,不管是信息技术还是生物技术,真的感叹很多想象中的事情是会真的到来的!有幸自己处在这样的时代,处于瞬息万变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参与其中。也怕自己活不到未来已来的那一天……

最近在读北大出版社的《西欧中世纪史》,是从欧洲游玩回来想好好了解一下中世纪。这本书很不错,对政权、宗教等等各方面都有介绍,包括各个国家演变的历史、宗教的发展(其中就有伊斯兰教是如何发源和兴起的)。中世纪原来是欧洲社会或者说整个西方文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奠定了欧洲的格局和宗教的地位。虽说自己游走了不少西方城市,但是对于他们完整的思想体系还是不很了解。中世纪历史可以很好的帮助梳理这其中的历史根基。书还没看完,断断续续的继续看。

38911940043379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