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读的其他书籍

新年已过,已经对生活麻木到想不出什么New Year Resolution了。作为一个人体培养基,能做的主观改变不太多了,愿望就是能大人孩子和家人都身体健康吧。

在kindle上看书会发现高质量的当代中文书籍真是太贫乏了。忍不住又一次吐槽。勉强看了下面这些。

《苏东坡传》by 林语堂

以往对苏东坡的印象都是文学家、画家,而实际上苏东坡的一生都在积极的参与政治活动,并且得到了当朝皇帝的赏识和皇太后的庇护。其中有一句苏东坡对某个政敌的评价很有意味,他说:一个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by Mark Kramer

这是当时写MBA申请小文的时候下载下来找灵感的一本小书。但是书里主要是针对新闻稿的撰写技巧,所以没给我留下太多印象。

A Class with Drucker by William A. Cohen

这书精彩的内容是有一些,但是在我看来废话太多所以观点有点儿散,反而不利于吸收精华。作者是Drucker的学生,让我说这本书怕马屁的成分大于分享管理学思想。以后可以再专门看看Drucker的管理学。

《门口的野蛮人》by Bryan Burrough

看了这本经典的LBO书,中文比英文看起来快多了,不过书中涉及到的人物太多,有点儿乱。宗旨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做金融的必须以此为做人金律,也要能够以此来理解别人的做事方式,一切就都看开了。

《商业的本质》by 杰克•韦尔奇

著名的韦尔奇系列丛书的一本,主要讲了如何管理员工,很多想法和我的看法一致,所以读起来挺快。

 

《我与地坛》及其他杂念

周一带了一天Holter,结果还有待解读。周二还回去,医院就像屠宰场,把连到身上的10导联电极都拔下来,就打发走人,让患者自己去卫生间撕胶布。顺便说,我再也不想去除了协和之外的公立医院了。公立医院的槽吐起来可以一直吐到我过本命年了。说回来这个胶布,粘了一身,十分痛苦,十分不好彻底清除。我周二一整天,都在若即若离的撕胶布。我就想起来,我爸有段时间让我们去加油站加油的时候用小药瓶成点儿汽油回来,他说他的透析管胶布印子不好弄,用汽油很有效。我自然是没有去加油站接汽油,一来这很奇怪,二来我总觉得不靠谱。但是汽油确实是清除胶印的好方法,胶布印在身上确实很难受!我想,就像微信一样,我再也没机会给他弄了。

为什么说《我与地坛》是本好书呢,因为史铁生很有勇气写,写出一些懦弱的人不敢说出的人间真情。我想,当人经历了在20岁最好年华的时候失去双腿的苦痛而后生,那他必定是有比常人更大的勇气和力量。所以他写出了与身边人的朴素却真挚的情感,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家人,是一样的情感。

最近想要养个宠物。缘由应该是自己前段时间激素水平紊乱的时候精神状态非常不好,容易焦虑和胡思乱想。想着养个小动物可以分散注意力,毛茸茸的也该是令人精神愉悦的。后来W开始频繁出差,尤其觉得家里可以多个高等生物一起作伴。考量了家里的实际情况,最终我们确定下来养猫。还挺兴奋。这周我就开始置备了各种用品。可是随着快递陆陆续续送到家,我内心有种隐隐升起的焦虑,对于要来到家里的小生命所带来的责任和不确定性有些惶恐。养个小猫,很多人都凑合着就养了,还养了很多只。可是我自己对于这新增加的责任还挺担忧的,可见这又是心重的一个表现了。(难道我的病还没好?)养只小猫尚且如此,怀小孩的十个月该怎么度过呢?走着瞧吧!

读书

说说最近读的书。

《人类简史》 尤瓦尔 赫拉利

这书我看的奇快,好多部分都跳过的,因为叙述历史本身没什么意思。前1/3的观点让我觉得最新颖:人类本来是以采集为生的,杂食,能采集到什么就吃什么,也是吃一顿没下顿的。转到农业社会之后,其实摄入食物的种类大大减少,营养不良才开始出现;加上农业社会人口增加、聚居,传染病开始蔓延。所以农业社会里面,人类说不上真的朝好的方向进化了。同理,我们今天的工业社会、互联网社会,也未必真的对人类的进化来说是件好事。历史的进程是偶然的,不是一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的。作为一身病的患者,我很向往回到采集社会去啊!

《重新定义公司》  Eric Schmidt

也看的很快,着重是在讲如何招人,招什么样的人。可以重复看看笔记,对公司管理有一些提点。但远不是全部。而且适合Google的不一定适合别的行业。

《沙丘》 弗兰克 赫伯特

这个书网站上推荐了好几次,我就看了。结果不是我喜欢的硬科幻,没什么有逻辑的科幻内容。在我看来它实际上是在想象出来的科幻世界中着重探讨人类思想和感情的作品,重点在人性的探讨。和《三体》完全不是一个类别的。有点儿像郝景芳的《北京折叠》,重点讨论的是社会问题。

《爱与数学》 Edward Frenkel

这本书很有意思,我很喜欢。作者是个在美国大学从事数学科研的前苏联人。前半部分讲自己求学的历程反映出当时在苏联的犹太裔学生被排斥,不能进入顶尖大学深造的情况。作者就着自己曲折的求学经历讲述他在不同数学分支探索和钻研,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现代数学理论的知识,让我知道了比如质数和数论是在密码学的理论基础。另外一些观点会让我联想到《三体》当中的一些假设。物理的表述是通过数学实现的,有时候数学进步快一点,可以推导出一些物理中的结论,还需要等待实验物理学来证实。

Social: Why Our Brains Are Wired to Connect   by Matthew D. Lieberman

这是Kindle打折时候买的英文书。其实蛮艰深的,基本上是system neuroscience的知识。讲了大脑各个区域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关系,讨论得挺全面的,例子都是从paper里面cite的,fMRI study or behavioral study的结果。还好我有些功底,我估计一般读者可能觉得这书太艰深了。不过读完的感受跟看review paper是一样的,太专业了,所以留在脑子里能指导日常生活的信息不太多。。

《悉达多》  黑塞

我都读完了差不多有1个多月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文章里面写说乔达摩*悉达多就是释迦摩尼的本名,感觉好像白读了一样。。。我作为一个每天在北京奔命的小青年是还没有体会到其中什么深刻的精神。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天真的人们能够爱——这就是他们的秘密。”另一句是:“只要能够思考、等待和斋戒,任何人都可以施魔法,任何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清明

清明假期空气不给脸,雾霾一天比一天重,闷在家里或者车里,隐约觉得迟早要完。

新车的体验很好,大多数时候是开电车的感觉。我和WW都很愿意在这个年龄花钱体验一些有技术感的东西。虽然我们还没钱买Telsa,也没有豪宅装充电桩,退而求其次,本田这辆车也让我们很喜悦了。十年前还没有智能手机,不知道再过10年又会有什么样的技术出现。说回开车的感受,上坡的时候不管速度多快发动机基本都要介入,目前的油耗在5L左右。没有倒车雷达还不太适应。过窄道的时候还是比较胆小,不像开蒙迪欧那么敢开了。

节前参加了CIT大会,今年听的各种session基本都能听懂了,很满意。CIT这个会的学术水准很高,真的是来很多全世界知名的医生作报告,我这个外行似懂非懂的还是很激动。遥想当年是想要学医的,没想到转了一圈回来,离临床越来越近。我觉得这就是天性,我天生拍死的精神指引着,冥冥之中还是要做和医学相关的事情。

另外一个天性就是对草木的喜爱。高中的时候开始喜欢宏观的生物学,在宿舍里看《中国植物志》,喜欢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虽然专业都是微观的生物学,最终还是喜欢摆弄花草。一边百度一边养,养死了不少,百折不挠。所以说回来,感觉人过了30岁,就又回到了15/16岁时候的初衷上来。转了一个圈,还好大学学了生物学,于医学、于植物都还算相关,我是不是也可以鸡汤的说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做了自己喜欢的事儿呢?!其实不然,上班还是一种劳动,不喜欢,希望不上班最好!

在熊培云的书里读到他quote黑塞。黑塞说:世上并没有偶然,如果一个人一心要得到什么,并最终得到了,这就不是偶然,而是他自己的功劳,是他的意愿将他领向了那里。

说说最近读的书。

《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

这是王小波和李银河的书信合集,字面字里行间都是王小波对李炽热淳朴的感情。爱情是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好电视里在放《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演得也是凄凄切切,真叫人体会了爱情的滋味。

《人间草木》——汪曾祺

这是在amazon上面随便挑的一本休闲的读物。汪曾祺生于1920年,算是我国当代作家。《人间草木》里收的都是他对花花草草的随笔,很平淡却有情趣,总让我想起奶奶家那个大院里面的花坛啊,树木啊什么的。也从书里又读到一些植物的常识,比如种葡萄要多浇水,哈哈。

“Elon Musk” by Ashlee Vance

看完了总结一下,Elon Musk就是“聪明、胆儿大、加点儿正”。要注意,这三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极为聪明、极为大胆、又极为点儿正。所以他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是似乎他自己可以复制,因为他不仅做成了SpaceX,还做成了Tesla and SolarCity. 这书写的比较笼统,不算是个精彩的传记。传记里面我觉得Richard Branson的和Warren Buffet的都不错,读起来更有趣味。Elon Musk这个就是平铺直叙,不过也算是让读者了解了目前市场上火热的这几家公司的来龙去脉吧。有意思的是里面提到SolarCity买了一个做电池的公司叫Silevo,我一看,这不是GSR的portfolio嘛,后来一查果然是卖给了SolarCity,是Richard和潘总的项目,挺有意思。当年我都没理会啊。

 

读书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叔本华活跃在19世纪初期。他的家庭非常富有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这书基本上是以知识分子/精英的视角来写的。因此也让我产生极大共鸣,十分认同他的看法,比如“ 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这本书是叔本华思想的浓缩版,所基本是精炼出来的道理,看得很快。所谓的大道理,其实活得足够久、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后,也就都明白了。

《从诗经到陶渊明》蒋勋

之前在网上看到了蒋勋讲中国美术史的书,还没有买。这次春节期间的诗词大会十分热闹,一时间对古诗的兴趣突发,就找来了这本书在Kindle中看。讲得非常好,结合当代社会的情形,把古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学背景简单的带出,让我十分受用。蒋勋有一系列的讲诗词和美学的书,稍后有空接着看看。

BEING MORTAL by Atul Gawande

看朋友圈有人贴,本以为可以指导读者如何面对生死,其实是讲如何做好临终关怀/护理的,或者说是讨论该如何死——是到病程最后一刻在ICU插着管子死,还是在病重之后像以前没有发达的医学支持技术的年代那样,在家里躺着,静静的离开。我是倾向于同意作者的看法的,即没必要用呼吸机起死回生,old style死得更有尊严更有亲情。不过不知道社会上能有多少高质量的临终关怀服务,这需要整个医疗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

Spring Chicken – Stay Young Forever or Die Trying by Bill Gifford

这书是今年在JPM的时候Richard推荐给我的,说是他对于aging的研究中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我还差一点点没读完,不过也基本上可以评论了。作者是个记者或者就是文学专业的,是对衰老话题很感兴趣就查阅各种资料做访谈,然后写成了这本书。作为生物专业,我只能说从文科生角度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实在缺乏深度。作者只是搜罗了科研领域所有和衰老有关或者看似有关的(比如细胞层面的一些凋亡的现象其实是不能直接得出和人体衰老的关系的)信息,罗列了一番。嗯,所以不是特别有意思。

另外还看了《权力: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拥有》和《岛上书店》,都是翻译的。《岛上书店》挺温情的,感觉就像看了个家庭电影。后来我还是决定尽量看中国人写的中文书和外国人写的英文书了。